面试场景下。
从上周五接到电话开始一直在准备某厂的面试,今天下午终于完成了一面。直到现在头还是胀胀的。前几天想好面试完写一篇文章,但是等到真正面试完了之后又没什么动力了。就好比诗人的境遇都是凄惨的,艺术的源头是悲剧,酒足饭饱的时候难以创作。
还有一年多毕业,现在到了真正开始焦虑的年纪了,天天感觉很多事还没做完。准备完面试也许还会有二面三面,面试完学校里就要考试周,考试周结束又要准备雅思,之前搭的个人网站里面还是几乎空空如也,和我的预期还差很远。生活就像一个栈,要做的事情入栈,没等它出栈又有新的事情被压进来,想要清空这个栈太难了。
为了准备面试在leetcode上疯狂刷题,三天一共ac了四十道左右,平均每天提交27次。在一道题的题解下面看到有人提问,这个算法真巧妙,会在什么场景下应用呢?回答:面试场景下。非常精辟,完美地诠释了我的状态,忍不住点了一个赞。一直以来人们都说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发,而我却越来越感觉到在我身上自发地进行了从素质教育到应试教育的逆过程。曾经我也对题海战术这类学习方法感到嗤之以鼻,崇尚意识流学习,强调客观约束不能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现在回头看这可能就是高考分数不高的原因。大一第二学期考微积分时,进行了人生中第一次妥协,在考试前把习题册痛苦地刷了一遍,然后拿了4.0,转而对这类刷题就能拿高分的考试更加嗤之以鼻。之后的每个考试周我都坚持履行刷题的策略。
今天面试前,心情就像是在考试周从图书馆去考场;面试完的心情就像考完第一场试。生活模式几乎变成了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考试,而每场考试都要非常有针对性地准备,其实就是功利地准备。面试的时候css的问题答得不好,面试官最后告诉我,要解决这块内容就找面试大全这种东西准备就好了。面试的时候答得上来,工作的时候用的不多。我始终怀疑这种唯结果论的学习方法。学习这些知识的目标只有通过面试或者考试得高分,只可惜这两个目标又太诱人,只能屈服于这种方式。
好在有些东西本身就足够有吸引力。昨晚研究JavaScript闭包的时候,对着七行代码思考了四十五分钟,最后恍然大悟的时候感受到了极大的快感。如果能成为一个对JavaScript理解很深的人,我觉得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其实也只有做酷的事情的时候没有那么浓烈的唯结果论烙印。希望可以在我的网站里写很多关于JavaScript的技术博客,也许十年后我的网站能给很多像我现在一样学习JavaScript的人带来一些帮助。
差不多可以结尾了,还有学校里的课程项目等着我写,以及还要期待着有后续的面试。始终觉得code和program两个意思大体接近的词,code说出来更酷一点。还是要继续走coder的道路。
— Feb 27,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