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间隔月

回国四个月了,我依然无所事事。本来预计十一月去上班,后来没去成,主要原因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知不觉中好像我就有了gap year,但是四个月不能算year,那就叫做gap months,间隔月,听起来也不错。

这四个月游手好闲,又有点迷迷糊糊,每天都过得差不多。我把平凡的世界拿出来又看了一遍。上一次看是高三,因此我一边看一边回忆高三。那段时间每天也都过得差不多,睡觉前开着床头柜的灯偷偷看这本书,翻页的时候努力不发出声音。后来我看书都有用左手不断揉书页的坏习惯,这样看来高三是我最爱惜书本的时候。

看平凡的世界前我在看漫长的告别。我平时不怎么看推理小说,只是出国前脑子一热,带上了这本书。我以为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会给我充足的阅读时间,恰巧这本书不厚,也不大,封面还是我喜欢的蓝色。后来打包回国的行李的时候,我又犹豫这本书是装在背包里还是放在箱子里。考虑到这本书不厚,也不大,飞行时间又是十几个小时,我就把它放在了背包里带上了飞机。下飞机后书签夹在了第14页的地方,到了酒店我再打开这本书,发现书上密密麻麻写了我理解不了的文字。于是我把书签拿掉,从头开始读。

这本薄薄的书我看了好久。这时候我发现看不同的书有快慢,就像喝不同的水也有快慢,回不同的人的消息也有快慢。我又发现有的书以前能看得很快,现在却看得很慢。比如那本盗版的韩寒精选集,小时候一边看一边笑得停不下来,现在感觉和贴吧里的网文没什么区别。不过我还是很喜欢韩寒的电影。我不知道是我的品味变了还是耐心变了。

关于变,同样的,以前的假期我过得充实,现在的假期我过得虚无。小时候不用上学的日子过的也都一样,窝在书房里玩足球经理,一玩就是一天;或者吃好早饭去外婆家,带本教科书装模作样看一会。等到股票收盘,我用电脑打游戏下围棋。一天又一天,填满两个月的暑假,从来没有感觉到无所事事。现在每当我看了一集美剧,我就觉得应该写写代码,应该把github绿色的墙涂满。可是代码写了一会,又切去看别的美剧和综艺。因此我感到虚无。但是我的一天中还是多了这么些写代码的时间,客观上来讲,应该比以前更充实;主观上来说,却比以前更感到蹉跎。

有一本书我看的特别快: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又大又厚,还是一本教科书。拿到手三天后,我已经看了一百多页。当我意识到我看得不慢后,我感觉很诧异,因为根据以往所有的经验,我看教科书是很慢的。我在学校里学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字图像处理,阅读那些教科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马上就要考试周,而我读得很缓慢。我阅读我以为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学导论,也是断断续续,看一会就想要做别的事情。只有这本经济学原理读起来停不下来。我顿时感到很惭愧,没想到我平生最看不起的商科,竟然有可能是我最感兴趣的。这种感觉就好像一个gay突然觉醒。

读经济学原理的时候,我想到我迟迟没有发下来的薪水。这不能怪公司,因为我还没有入职。从去年11月开始,我就知道了我将要得到的薪资,但是直到现在,一年零一个月过去了,我没有拿到过一分钱,因为我没有入职。但是我知道我马上会入职拿到收入,因此常常大手大脚地花钱。花完钱再告诉自己马上就领工资了,只有学会花钱才会学会挣钱。不仅如此,老话说得好,you only live once, yolo。等到意识到确实花得还蛮多的时候,再和自己说,钱花掉就花掉了,过去的都过去了,现在的状况也还不错。然后过个几天,再告诉自己离领工资的日子不远了。就这样循环往复下来,现在的状况也还不错,因此也没必要过分苛责。

我看的美剧是硅谷,这部剧我大四的时候看过一遍,因此和看平凡的世界一样,我一边看一边回忆大四。那个时候我刚结束了一段失败的创业,尽管其实并没有什么损失。我没有投入一分钱,但是我投入了技术和时间。不过,投入了时间使我免于虚无,因此得到的远比失去的多。我还得到了简历里天花乱坠的一段经历,每次面试官提起都能聊上半个小时。那个时候我一个人呆在宿舍里,拉着窗帘,用着舍友的显示屏,一看就看到夜深人静。我发现我是一个喜欢把以前看过的东西翻来覆去看好几遍的人。

— Dec 22, 2022